1.谷丙轉氨酶(ALT):ALT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細胞損損害和壞死情況。肝膽疾病如傳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動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膽石癥、膽管炎、膽囊炎均可使ALT升高;另外如心血管疾病、骨骼肌病、多發性肌炎及某些藥物和毒物也可引起ALT升高。
2.谷草轉氨酶(AST):AST存在于各種組織細胞中,尤以心肌含量最為豐富,其活性強度的順序大致為心、肝、肌肉、腎,所以AST升高主要見于下列疾病:急性肝炎、藥物中毒性肝壞死、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等;心肌梗死時AST活性明顯升高,常在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后6-12小時開始升高,24-48小時達高峰,約3-6天恢復正常。
3.谷氨酰轉肽酶(GGT):GGT對各種肝膽疾病均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在大多數肝膽疾病均可升高,但在不同的肝膽疾病其升高的程度以用與其它血清酶活性相對比例不盡相同:阻塞性黃疸時GGT明顯增高,其升高程度比肝癌更為明顯,且與膽紅素、ALP相一致;其它如原發性或轉移性肝癌、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酒精性肝炎、脂肪肝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4.堿性磷酸酶(ALP):血清ALP測定主要用于肝膽系統及骨骼系統疾病的診斷,其病理性增高主要有阻塞性黃疸、伴有黃疸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壞死、原發或繼發性肝癌以及骨細胞瘤、變形性骨炎、骨折恢復期等;生理性增高主要見于妊娠、新生兒骨質增生和正在發育的兒童。
5.總蛋白(TP):TP升高見于各種原因失水所致血液濃縮、多發性骨髓瘤、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癥、系統性紅斑狼瘡、多發性硬化以及一些慢性感染造成球蛋白升高的一些疾病;TP降低可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血清蛋白丟失或攝入不足如腎病綜合癥、營養不良及消耗增加(如甲亢、結核、惡性腫瘤以及蛋白質合成障礙等疾病。
6.白蛋白(Alb):血清白蛋白濃度增高偶見于脫水所致的血液濃縮;降低與總蛋白降低原因大致相同。急性降低見于大量出血和嚴重燒傷,慢性降低見于腎病性蛋白尿、肝功能受損、腹水形成、惡性腫瘤、甲亢、長期慢性發熱等。
7.總膽紅素(TBIL):肝細胞性疾病如急性黃疸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肝壞死等,血清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均有升高;阻塞性疾病如膽石癥、肝癌、胰頭癌等壓迫造成的膽道阻塞性疾患,可使血清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均增高;新生兒黃疸、敗血癥、溶血性貧血、惡性瘧疾、嚴重大面積燒傷或因輸血不當引起溶血等可引起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增高。
8.直接膽紅素(DBIL):肝細胞性疾病如急性黃疸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肝壞死等,血清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均有升高;阻塞性疾病如膽石癥、肝癌、胰頭癌等壓迫造成的膽道阻塞性疾患,可使血清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均增高;新生兒黃疸、敗血癥、溶血性貧血、惡性瘧疾、嚴重大面積燒傷或因輸血不當引起溶血等可引起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增高。
9.乳酸脫氫酶(LDH):此項測定目前常用于診斷心肌梗塞、肝病和某些惡性腫瘤。心肌梗塞時LDH增高,心梗發病后約9~20小時開始上升,30~60小時達高峰,持續4~10天恢復正常,若LDH增高后恢復遲緩,或在病程中再次升高者,提示梗塞范圍擴大,預后不良;肝臟疾病如急性肝炎或慢性活動期LDH常顯著或中度增高,其靈敏度略低于ALT,肝癌時LDH活性明顯增高,尤其轉移性肝癌時LDH活性增高更明顯;其他如白血病、貧血、惡性淋巴瘤、肌營養不良、橫紋肌損傷、胰腺炎等LDH活性也增高。
10.膽堿酯酶(CHE):膽堿酯酶降低有病理意義。在病情嚴重的肝炎患者中,約有五分之四的病人血清膽堿酯酶活性降低至正常的10%,危重病人可降至正常的10%以內甚至完全缺如;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均可導致膽堿酯酶活性降低,它的測定對肝臟功能的估計和肝病的預后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有機磷農藥中毒時CHE也嚴重降低。
11.磷酸肌酸激酶(CK):心肌梗塞時血清CK濃度顯著升高,CK是心肌梗塞病人血清中出現最早的酶之一,心梗發生后3-4小時內CK開始上升,12-24小時達高峰,且不受肝臟疾病人影響,3-5天即可恢復正常,所以CK測定有利于心肌梗塞病人的早期診斷,其增高的程度與心肌損壞的程度基本一致;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多發性肌炎、嚴重肌肉創傷等CK也顯著增高;腦血管意外、休克、全身性驚厥、破傷風、骨骼肌損傷、甲減等CK亦可增高。
12.羥丁酸脫氫酶(HBDH):心肌梗塞時HBDH明顯增高,且維持明間較LDH長;鑒別肝病或心肌疾病、肝病和心臟疾病時,均能引起LDH活性增高,但肝臟疾病時HBDH活性變化不大,而心臟疾病時HBDH則明顯增高,同時心包炎和膽囊炎均不引起HBDH活增高;肌營養不良及葉酸和維生素B12缺乏時,HBDH活性亦可增高。
13.總膽汁酸(TBA):血清總膽汁酸是肝實質性損傷及消化系統疾病的一個較為靈敏的診斷指標。在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膽汁淤積等情況,血清TBA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在早期即有血清TBA增高,其變化早于膽紅素,此外也有助于估計預后和提示病情復發,其升高早于轉氨酶活性變化,甚至早于肝活檢組織學所見。
14.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K-MB升高被當作心肌損害的特異性指標,對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診斷很有價值,CK-MB大幅度增加往往提示心肌梗塞面積大,預后較差;腦外傷、腦血管意外、腦手術后均可出現CK-MB增高;肌肉損傷及肌肉注射時CK同工酶只檢出CK-MM,故血清CK-MM是骨骼肌損傷的特導異性指標。
15.鉀(K):血清K+升高見于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尿毒癥及急性腸梗阻;血清K+降低見于丟失過多如嚴重嘔吐、腹瀉等,腎上腺功能亢進,大手術后不能進食而又未能及時、足量補充鉀而致攝入不足,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發作期。
16.鈉(Na):血清鈉升高見于嚴重脫水,腎上腺皮質功能高亢進,垂體瘤等;血清鈉降低見于丟失過多如嚴重嘔吐、腹瀉等胃腸道失鈉,腎炎、腎病綜合癥,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尿崩癥等經泌尿系統失鈉。
17.氯(CL):臨床上高氯或低氯血癥往往與高鈉或低鈉血癥并存,唯有高氯血癥性代謝性酸中毒可由腎小管酸中毒、腹瀉或使用過多含氯藥物如鹽酸精氨酸等引起。其他與高鈉或低鈉血癥的臨床意義是相同的。
18.鈣(Ca):血清鈣增高常見于甲狀旁腺機能亢進、骨腫瘤、大量應用VitD治療;低血鈣常見于原發或繼發甲狀旁腺機能低下、VitD缺乏癥、嬰兒手足搐搦及骨軟化癥、鈣吸收障礙如乳糜瀉、長期不合理飲食搭配、腎臟疾病以及大量輸入枸椽酸鹽抗凝血。
19.二氧化碳(CO2):酸堿平衡的指標。
20.鎂(Mg):增多常見于急慢性腎功能不全、甲狀腺、甲狀旁腺機能減退、多發性骨髓瘤;血清鎂減低見于攝入不足、長期禁食又未及時補鎂、腹瀉、嘔吐、甲亢等。
21.磷(P):血清無機磷升高見于原發或繼發甲狀旁腺機能減退、VitD過量、腎功能不全;血清無機磷降低見于甲亢、佝僂病或軟骨病、長期腹瀉與吸收不良。
22.血清鐵(Fe):貧血的診斷指標。
23.血清總鐵結合力(IRON):用于各種貧血的鑒別。
24.同型半胱氨酸(HCY):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25.腺苷脫氨酶(ADA):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原發性肝癌、先天性再生障礙貧血癥等ADA活性升高;用于結核性胸水的鑒別診斷。
26.淀粉酶(AMY):胰腺炎的診斷。
27.酮體(KET):用于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鑒別診斷和療效觀察。
28.血氨:肝昏迷的診斷指標。
29.內生肌酐清除率(CCR):用于判斷腎小球功能是否受損及受損程度;指導臨床用藥和治療;作為觀察腎移植成功與否的客觀指標。
30.血氣分析:包括以下指標:
PH:正常參考范圍7.35~7.45
二氧化碳分壓(PCO2):35~45mmHg(動脈血)
氧分壓(PO2):80~100mmHg(動脈血)
氧飽和度(SO2%):95~100%(動脈血)
紅細胞壓積(Hct):39~49%
總二氧化碳(TCO2):24~32mmol/L
實際碳酸氫根(AB):21.4~27.3mmol/L
標準碳酸氫根(SB):21.3~24.8mmol/L
緩沖堿(BB):-2.4~2.3mmol/L
剩余堿(BF):-3~3mmol/L
氧含量(O2ct):18~24mg/dl
肺泡-動脈氧分壓差(A-a DO2):24~30mmHg
陰離子隙(AG):8~16mmol/L
滲透壓(Osm):275~295mOsm/kg
血氣的分析判斷:
評價血液酸堿平衡狀態的指標很多,主要看pH、PaCO2、BE(或AB)這三項:缺氧及通氣狀況主要看PO2和PaCO2。先根據pH判斷是否是酸血癥或堿血癥(其正常也不代表沒有酸堿失衡),結合臨床情況分析酸堿失衡情況,具體見下表:
常見酸堿失衡主要指標變化
酸堿失衡類型 | PH | PaCO2 | BE |
急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 ↓ | ↑ | ↑ |
急慢性呼吸性堿中毒 | ↑ | ↓ | ↓ |
代謝性酸中毒 | ↓ | ↑ | ↓ |
代謝性堿中毒 | ↑ | ↓ | ↑ |
注:結合臨床和其它指標判斷呼酸合并代堿、呼堿合并代酸、呼酸合并代酸、代酸合并代堿、呼堿合并代堿等情況。特別提醒的是:AG對復雜性的酸堿失衡能起到決定性作用,在pH、PaCO2、BE都正常的情況下,AG異常,說明也存在酸堿失衡的情況。
31.蛋白電泳:血清白蛋白減少與某些球蛋白的增加是肝病患者蛋白電泳共有現象,在肝硬化病人中可出現B-r橋;腎病綜合癥以及多發性骨髓瘤的判斷指標。
32.血清a-L-巖藻糖苷酶(AFU):是原發性肝癌的標志物和診斷的可靠指標;有助于鑒別肝硬化病人發生惡變的有效指標;婦科腫瘤、腎臟疾病、糖尿病患者AFU也可升高。
33.肌酐(CRE):急、慢性腎功能不全、重度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時血肌酐濃度升高、巨人癥、肢端肥大癥時血中尿中肌酐含量也可增加;肌肉萎縮時血中肌酐含量可降低。
34.尿素氮(BUN):引起尿素氮升高的因素有:腎功能不全;水腫、脫水、循環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休克等引起腎血流量減少;尿結石、尿潴瘤、上消化道出血、甲亢等體內蛋白質分解旺盛;引起尿素氮降低的因素主要有嚴重的肝臟疾患。
35.尿酸(UA):急慢性腎炎、痛風、白血病、惡性腫瘤均能引起尿酸升高。
36.胱抑素(CYC-c):一種反映腎小球濾過率變化的理想的內源性標志物。血清胱抑素C濃度在作為腎功能試驗時優于血清肌酐濃度。
37.總膽固醇(TCHO):膽固醇升高見于脂肪肝、肝臟腫瘤、甲減、腎病綜合癥、嚴重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以及妊娠中后期;膽固醇降低常見于嚴重肝實質病變如肝硬化、肝壞死。
38.甘油三脂(TG):最常用的高脂血癥的篩查指標,升高常見于糖尿病、腎病綜合癥、脂肪肝及其他肝病、SLE、妊娠中后期;先天性脂蛋白酶缺陷時TG異常升高;TG降低可見于甲減、腎上腺皮質功能降低和肝功能嚴重低下。
39.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與TG呈負相關,而HDL-C和冠心病的流行呈負相關。
40.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與膽固醇呈正相關,與冠心病的流行呈正相關。
41.載脂蛋白A-Ⅰ(APOA1):降低見于未控制的糖尿病、腎病綜合癥、活動性肝炎和肝功能低下;妊娠早期即有顯著升高,中期進入平坦期,可維持至足月。
42.載脂蛋白B(APOB):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時血清中APOB、LDL和TCHO均增高;心血管疾病、未控制好的糖尿病、腎病綜合癥時APOB升高,妊娠早期APOB呈緩慢上升,中期漸趨平衡并維持至足月。
43.脂蛋白a(Lpa):是動脈粥樣硬化獨立危險因素。
44.糖化血紅蛋白(HbA1C):HbA1C水平主要反映的是前1~2個月內的平均血糖水平,用于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水平及用藥監測。
45.糖化血清蛋白(GSP):糖化血清蛋白試驗可有效反映患者前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不受臨時血糖波動的干擾。
46.空腹血糖(GLU):病理性升高可見于糖尿病、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顱內出血、顱腦外傷等,嚴重脫水導致的血糖相對增高;病理性減低可見于各種原因導致胰島素分泌過多、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甲減。
47.糖耐量試驗(OGTT):臨床上常用于癥狀不明顯的糖尿病患者及治療過程中的療效觀察。
48.前白蛋白:前白蛋白臨床上主要用于反映肝損害程度及營養評估等。在無感染情況下,是兒童營養不良的靈敏指標,大量臨床觀察顯示,各型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以肝硬化和重癥肝炎減低最顯著。
49.小而密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具有異質性,由一系列大小、密度和化學組成各異的顆粒組成。一般將 LDL亞組份中顆粒較小密度較大的LDL稱小而密LDL(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sd LDL);將顆粒較大、密度較小的LDL稱大而輕LDL;介于二者之間的亞組份為中密度LDL。近來研究發現sdLDL與普通LDL相比,其致動脈粥樣硬化能力更強,已被美國膽固醇教育計劃(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CEP)委員會成人治療組列入新發現的重要心血管病危險因素之一。LDL亞組中小顆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sd LDL)具有較強的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而血漿中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可促進LDL從大顆粒疏松LDL向sd LDL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