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漿凝血酶原時間測定(PT):是用于篩查外源性凝血系統(Ⅱ、Ⅴ、Ⅶ、Ⅹ)及口服抗凝藥物劑量(如華法林、雙香豆素等)的檢測項目。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測定(APTT):常用于內源性凝血系統(Ⅷ、Ⅸ、Ⅺ、Ⅻ因子)的篩選及肝素抗凝治療的監測。
3.凝血酶時間測定(TT)延長:患者血循環中AT-Ⅲ活性明顯增高,肝素增多或類肝素抗凝物質存在,如SLE、肝病腎病等,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癥,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癥,FDP增多(如DIC),異常球蛋白增多(如MM)等。TT縮短:常見于血樣本有微小凝塊或鈣離子存在時。
4.血漿纖維蛋白原測定(Fbg)是用于判定血栓前狀態或血栓性疾病的必查項目。
5.血型鑒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鑒定,在輸血時血型必須相同。在器官移植時,除血型相吻合外還必須組織配型相和。
6.血常規:五分類,其主要指標:
(1)白細胞計數和分類計數:增加見于炎癥、炎性反應、劇烈運動和生理情況如分娩、激動等;降低見于腫瘤放、化療病人、部分病毒感染、再障、脾亢或藥物反應等。
A、嗜中性粒細胞(N):增加多見于急性化膿性感染(可伴有核左移及中毒顆粒)、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某些惡性腫瘤及廣泛組織損傷等。減少多見于基本與白細胞總數減少相同。
B、嗜酸性粒細胞(F):增加多見于寄生蟲感染、過敏性疾病、熱帶性及非熱帶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某些血液病,器官移植排斥反應等。減少多見于傷寒、副傷寒,應用桔皮質類固醇激素等。
C、嗜堿性粒細胞(B):增加多見于某些血液病,如嗜堿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鉛、鋅中毒等。
D、淋巴細抱(L):增加多見于某些細胞及病毒感染(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某些慢性感染等。減少多見于細胞免疫缺陷病、放射病。相對性淋巴細胞減少見于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時。
E、未成熟細胞:多見于白血病、骨轉移性腫瘤等。
F、單核:增加多見于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斑疹傷寒、瘧疾、重癥結核、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淋巴網狀細胞肉瘤等。
(2)紅細胞計數:增多多見于原發性或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血液濃縮、先天性心臟病、肺心病、高原性心臟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減少多見于各種原因所致貧血、白血病、勾蟲病、急慢性失血等。
(3)血紅蛋白:增加多見于失水、腹瀉、大面積燒傷,各種原因所致的紅細胞增多癥等。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呈相對性Hb增高。減少多見于貧血、失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4)血小板計數:增高見于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脾切除后、溶血性貧血、某些惡性腫瘤等。降低多見于遺傳性血小板減少癥、獲得性血小板減少癥、持發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SLE、再障、骨髓移植、瘧疾、DIC、肝病、葉酸缺乏和防射病及放射治療等。
(5)紅細胞參數平均值
A.平均紅細胞容積(MCV):82-95fl
B.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27-3lpg
C.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320-360g/L
根據以上三項紅細胞平均值可進行貧血的形態學分類,如營養不良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小細胞低色素貧血、溶血性貧血等。
7.網織紅計數(Ret):增加見于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巨幼細胞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治療后顯著增多,表示治療有效。減少多見于常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
8.CRP<10mg/l比WBC升高更有意義。如果病程大于6-12小時且不是新生兒CRP<10mg/l可基本排除細菌感染。CRP為10-99mg/l,提示為局灶性細菌感染或菌血癥。
9.瘧原蟲:本實驗用于對瘧原蟲的形態進行鑒別分類
10.ESR:生理性增高多見于年幼小兒、經期、妊娠3個月至產后1個月。病理性增高多見于急性炎癥、結締組織病、活動性結核、風濕熱活動期、組織嚴重破壞、貧血、惡性腫瘤、高球蛋白血癥、重金屬中毒等。
11.尿沉渣:(1)尿內白細胞增加,表示泌尿系統有化膿性炎癥。紅細胞增加,常見于腎小球腎炎、泌尿系結石、結核或惡性腫瘤。(2)透明管型可偶見于正常人清晨濃縮尿中;當有輕度或暫時性腎或循環功能改變時,尿內可有少量透明管型;在腎實質性病變如腎小球腎炎時,可見較多的顆粒管型。(3)紅細胞管型的出現常見于急性腎小球腎炎等。顆粒管型的出現,提示腎單位有淤滯的現象。脂肪管型的出現,見于慢性腎炎腎病型及類脂性腎病。(4)在慢性腎功能不全時,尿內出現腎衰竭管型,提示預后不良。(5)蠟樣管型的出現提示腎臟有長期而嚴重的病變,見于慢性腎小球腎炎的晚期和腎淀粉樣變時。
尿干化學:(1)尿糖陽性見于糖尿病、腎性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服用或注射大量葡萄糖及精神激動等也可致陽性反應。(2)分為功能性、體位性、病理性蛋白尿,后者見于腎炎、腎病綜合癥。(3)正常人尿液中無游離血紅蛋白。當體內大量溶血,尤其是血管內溶血,血液中游離血紅蛋白可大量增加,當超過1.0-1.35g/L時,即出現血紅蛋白尿。此種情況常見于血型不合輸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寒冷性血紅蛋白尿、急性溶血性疾病等。還可見于各種病毒感染如鏈球菌敗血癥、瘧疾、大面積燒傷、體外循環、腎透析,手術后所致的紅細胞大量破壞等。(4)正常人為弱陽性反應,尿液稀釋20倍后多為陰性。 尿膽原陰性常見于完全阻塞性黃疸。尿膽原增加常見于溶血性疾患及肝實質性病變如肝炎。(5)正常尿液可呈弱酸性,但因飲食種類不同,PH波動范圍可為5.4-8.4。肉食者多為酸性,食用蔬菜水果可為堿性。久置腐敗尿或泌尿道感染、濃血尿均可呈堿性。碳酸鹽結石見于堿性尿;尿酸鹽、草酸鹽、胱氨酸結石見于酸性尿。酸中毒及服用氯化銨等酸性藥物時尿可呈酸性。(6)陽性結果提示尿液中存在革蘭氏陰性細菌,并提示尿中所存在的細菌數目在105個/ml以上。
12.尿常規:尿內白細胞增加表示泌尿系統有化膿性炎癥。紅細胞增加常見于腎小球腎炎、泌尿系結石、結核或惡性腫瘤。透明管型可偶見于正常人清晨濃縮尿中;當有輕度或暫時性腎或循環功能改變時,尿內可有少量透明管型;在腎實質性病變如腎小球腎炎時,可見較多的顆粒管型。紅細胞管型的出現常見于急性腎小球腎炎等。顆粒管型的出現,提示腎單位有淤滯的現象。脂肪管型的出現,見于慢性腎炎腎病型及類脂性腎病。在慢性腎功能不全時,尿內出現腎衰竭管型,提示預后不良。蠟樣管型的出現提示腎臟有長期而嚴重的病變,見于慢性腎小球腎炎的晚期和腎淀粉樣變時。
13.24h尿蛋白定量:正常值小于120mg/24h。增多一般見于腎炎和腎病綜合癥病人。
14.尿三小時計數:急性腎炎患者紅細胞增加。腎盂腎炎患者白細胞可明顯增加。
15.糞常規:為各類消化道疾病提供協助性診斷;查找并鑒別寄生蟲。
16.糞隱血:適合于檢測糞便之潛血。消化道出血時(如潰瘍病、惡性腫瘤、腸結核、傷寒、鉤蟲病等)本試驗可陽性。消化道惡性腫瘤時,糞便潛血可持續陽性。
17.前列腺液常規:前列腺炎時,白細胞增多,可找到細菌,卵磷脂小體常減少。前列腺癌時,可有血性液體,鏡檢見多量紅細胞、可見癌細胞。
18.白帶常規:清潔度在Ⅰ~Ⅱ內視為正常,Ⅲ、Ⅳ度為異常,多數為陰道炎。可發現陰道念珠菌、陰道滴蟲等病原體。單純不清潔度增高而不見滴蟲、念珠菌者,可見于非特異性陰道炎。找到陰道滴蟲是滴蟲性陰道炎的診斷依據。找到陰道念珠菌是診斷念珠菌性陰道炎的診斷依據。
19.尿本周蛋白:陽性多見于多發性骨髓瘤0.35-0.65(35-65%)、巨球蛋白血癥、性單株丙種蛋白血癥、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骨轉移性腫瘤等。新生兒亦可呈陽性反應。
20.乳糜定性:淋巴管阻塞常見于絲蟲病,絲蟲在淋巴系統中引起炎癥反復發作,大量纖維組織增生,使腹部淋巴管或胸導管廣泛阻塞,由于腎的淋巴最脆弱,故易于腎盂及輸尿管處破裂,出現乳糜尿,如為絲蟲癥引起的,可在尿沉渣中于顯微鏡下見到微絲蚴。先天淋巴畸形/腹骨結核/腫瘤壓迫等也可以出現乳糜尿。胸腹創傷/手術傷及腹腔淋巴管或胸導管損傷也可出現乳糜尿,但少見。過度疲勞/妊娠及分娩后/糖尿病脂血癥、腎盂腎炎、包蟲病、瘧疾等也偶見乳糜尿。
21.尿早孕:本實驗主要用于妊娠的診斷。在受孕2-6天即呈現陽性。用于與妊娠相關疾病和腫瘤的診斷及鑒別診斷。過期流產或不完全流產,子宮內仍有活胎盤組織時,本實驗仍呈陽性。人工流產后如果仍呈陽性,提示宮內尚有殘余胚胎組織。宮外孕時,HCG低于正常妊娠,僅有60%陽性。
22.骨髓細胞穿刺檢查:在血細胞分析出現異常結果的情況下,為了進一步診斷,需進行骨髓細胞穿刺檢查,包括貧血類型的檢查,白血病的分型以及療效的觀察等。
骨髓形態:(1)確定診斷造血系統疾病。(2)診斷某些類脂質沉積病。(3)診斷某些感染性疾病。(4)診斷惡性腫瘤骨髓轉移。(5)協助診斷某些血液病及其相關疾病。(6)協助鑒別診斷某些血液病及其相關疾病。
23.細胞化學染色:主要用于輔助診斷急性白血病類型;協助血液系統等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觀察疾病的療效和預后;探討發病機制等。
24.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可檢查紅細胞是否已被不完全抗體所致敏,如新生兒溶血癥、溶血性輸血反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及藥物誘導產生的自身抗體。
25.各種穿刺液檢查:包括腦脊液、胸水、腹水,各種關節腔積液和穿刺液,可根據需要進行細胞分析、酸堿度、化學指標、比重、細菌培養鑒定等多種項目的分析。
26.血液黏滯度(血流變):血液黏度是衡量血液流動性的指標,黏度越大流動性越小,血液黏度與紅細胞比容(Hct)、紅細胞聚集性、紅細胞變形性、紅細胞表面電荷、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及血小板有關,與抗凝劑(肝素抗凝)和溫度也有很大關系。不同實驗室參考范圍不同,各實驗室具有各自的正常參考范圍。
27.超敏肌鈣蛋白I(cTNI)檢測的臨床意義:作為心肌損傷診斷的“金標準”,廣泛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溶栓再通的判斷、不穩定型心絞痛危險度分層及預后判斷、急性心肌炎持續心肌損傷的臨床監測等。
28.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檢測的臨床意義:血液中的FDP濃度上升可證明有纖溶亢進,在惡性腫瘤、產科疾病、血管病變、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綜合癥(DIC)等各種疾病時顯示高值。FDP檢測是DIC診斷及觀察治療過程的重要指標之一。
29.N末端B型鈉尿肽原(NT-proBNP)檢測
項目名稱 | 檢測結果(mg/L) | 臨床應用建議 |
NT-proBNP | <75歲:0~300 pg/mL; ≥75歲:0~450 pg/mL | 初步確定該病人沒患充血性心力衰竭 |
<75歲:>300 pg/ml; ≥75歲:>450 pg/mL | 提示該病人患充血性心力衰竭風險,注:陽性率3h達到13.3%,6h達到86.6%,9h達到96.6%,12h達到100%。 |
30.C-反應蛋白(CRP)檢測
項目名稱 | >10.0 | 幾乎均為嚴重細菌性膿毒癥和膿毒性休克,常伴有器官功能衰竭,具有高度死亡風險。 |
CRP | >10 | 表明可能存在其他感染(細菌或病毒感染) |
10~20 | 提示病毒感染或輕微的細菌感染 | |
20~50 | 提示一般細菌感染 | |
>50 | 提示有嚴重細菌感染 |
31.降鈣素原(PCT)檢測
PCT檢測結果(ng/mL) | 臨床應用建議 |
<0.5 | 可能有局部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但不是全身感染 |
0.5~2.0 | 可能是全身感染,有中度危險進展為全身重度感染 |
2.0~10.0 | 很可能為膿毒癥、嚴重膿毒癥或膿毒性休克,具有高度器官功能障礙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