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輸注是臨床中針對慢性貧血、急性失血患者的基本治療手段,也是救死扶傷的重要環節。隨著臨床輸血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輸血治療邁入成分輸血的新時代,讓血液中的每一種成分都發揮出最大的效能。因此在臨床實踐的推動下,血液制品誕生出了許多種類。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臨床常見的血液制品——冷沉淀凝血因子(cryoprecipitation)。
和日常生活中我們了解的沉淀有所不同,冷沉淀并不是單純血液靜置所得,而是需要將保存期內的新鮮冰凍血漿在1~4℃條件下解凍融化,再分離出不易融解的白色絮狀沉淀物,速凍成固態。作為存在于血液中的一種功能性成分,冷沉淀具有廣泛的生理功能,它富含凝血因子Ⅷ、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原(Fg)、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凝血因子ⅩⅢ、纖維結合蛋白(Fn)等多種成分。在我國,1U冷沉淀由200ml全血分離的血漿制備,要求纖維蛋白原含量≥75mg,Ⅷ因子含量≥40IU,可在≤-18℃條件下儲存1年,使用時應37℃水浴融化,融化后應盡快輸用,不可再復凍。讓我們結合圖片來看看這些成分在凝血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Fg(圖中Ⅰ因子)是血液凝固中的主要結構蛋白,通過多種方式與生物組織結合,起到止血、封固、填充等作用,有助于防止出血和改善微循環。
Ⅷ因子主要參與內源性凝血過程,是血友病A(HA)主要缺乏的凝血因子。
ⅩⅢ因子活化后可催化相鄰纖維蛋白單體形成化學鍵,使可溶性纖維蛋白變為不可溶的纖維蛋白多聚體,還能使纖溶酶抑制物、纖維連接蛋白及膠原與纖維蛋白交聯,增強纖維蛋白凝塊的穩固性,增加凝塊對纖溶酶的抵抗。
再來看看圖中沒有涉及到的兩種成分——vWF因子可調節血小板功能,使血小板黏附至受損血管壁,同時Ⅷ因子被激活后形成不穩定的Ⅷa,vWF可為它“保駕護航”;而Fn是一種糖蛋白,具有促進纖維蛋白交聯、細胞黏著、上皮細胞移行、修復和分化的作用,也能提高炎癥區的白細胞活性,增強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發揮抑菌、抗感染作用,參與機體免疫調控。
由此可見冷沉淀中有著許多有用的成分,近年來,冷沉淀的應用已突破傳統的血友病A、纖維蛋白原及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治療,在臨床惡性腫瘤手術、嚴重外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深度燒傷中也得到廣泛應用,充分發揮了成分輸血濃度高、作用快、療效好、節約血液資源、輸血不良反應少的諸多優點。黏膜和皮膚疾病、自發性氣胸、糖尿病足、角膜疾病治療、器官移植術預防出血等方面冷沉淀的輸注也獲得了一定的應用成果。但冷沉淀治療常需多份、大劑量使用,考慮到輸血帶來的血源性疾病傳播可能和免疫反應風險,冷沉淀的實際應用仍需要臨床醫師嚴謹綜合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