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傷骨科的領域里,我們每天都在與各種各樣因外傷導致的骨骼問題打交道。
比如,一個看似“隱匿”卻又極具威脅的并發癥——下肢深靜脈血栓(DVT),就像潛伏在患者康復之路中的“暗礁”,稍不留意就可能讓患者陷入困境,甚至危及生命。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下肢深靜脈血栓,并掌握預防它的關鍵策略,為腿部的 “靜脈之河”護航。
一、認識下肢深靜脈血栓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內異常凝結,形成血栓,阻塞血管腔,導致靜脈回流受阻,引發肢體腫脹、疼痛等一系列癥狀。它好發于長期臥床、手術后、外傷、妊娠、高齡等人群。如果血栓脫落,還會隨著血流“漂流”至肺部,形成肺栓塞,那一刻,就像“暗礁”上的船只遭遇了致命的風暴,可迅速危及生命,不容小覷。
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
1.靜脈血流滯緩
當人體活動減少,比如因骨折石膏固定、手術后臥床,下肢肌肉缺乏收縮運動,無法像往常一樣對靜脈血管產生擠壓作用,血液在靜脈內流動速度減緩。想象一下,原本湍急的河流突然變得死氣沉沉,水流停滯,雜質就容易沉淀,血液中的成分也更容易粘附聚集形成血栓。
2.靜脈壁損傷
外傷是靜脈壁損傷的常見原因。無論是開放性傷口直接傷及靜脈,還是骨折斷端的間接損傷,都可能讓靜脈壁的內膜受損。受損后的靜脈壁會激活凝血機制,就像在血管內壁撕開了一道口子,血液的 “自我修復” 過程卻可能誤傷,引發血栓生成。
3.高凝狀態
一些特殊情況會使血液變得 “粘稠”、更容易凝固。如惡性腫瘤患者,腫瘤細胞會釋放一些因子,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妊娠期及產褥期女性,體內激素水平變化導致血液粘度增加;另外,長期口服避孕藥等也會干擾血液正常的凝固與抗凝平衡,讓血栓有機可乘。
三、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關鍵策略在此
1.早期活動,激活腿部“泵”
對于創傷后或手術后的患者,只要病情允許,一定要盡早活動下肢。簡單的踝泵運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躺在床上,用力勾起腳尖,使腳尖朝向自己,保持這個動作幾秒鐘,然后再向下踩,盡量讓腳尖向下,像在 “踩剎車”,同樣保持幾秒,反復進行。這個過程就像是在給腿部的靜脈血管打氣,促使血液回流,預防血栓形成。比如,一位股骨骨折術后患者,術后當天就可以開始踝泵運動,每次 15-20 分鐘,一天4-6次,既簡單又有效。
2.物理預防,給血管“助力”
醫用彈力襪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得力助手。它能像一位 “貼心的護衛”,從腳踝處開始逐漸向上產生壓力,幫助靜脈血液回流,減輕血液在下肢靜脈的淤積。對于長期臥床的患者,間歇充氣加壓裝置(IPC)也是不錯的選擇,通過序貫充氣,從足部到大腿根部依次加壓,模擬肌肉收縮對血管的擠壓,促進血液流動。不過,這些物理預防措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正確使用,比如彈力襪的尺寸要合適,避免過緊影響血液循環,IPC 的壓力也要根據患者情況調整。
3.藥物預防,精準調控凝血
對于高危人群,醫生可能會開具一些抗凝藥物。低分子肝素是常用的藥物之一,它能通過皮下注射的方式,有效抑制血栓形成。利伐沙班則是一種口服抗凝藥,需要定期監測凝血指標來調整劑量。這些藥物就像是在血液的“江湖”中投放了一種“調和劑”,讓血液不至于過度凝固,但同時也需要密切監測,防止出血等不良反應發生。
四、生活中,我們也能做些什么?
1.避免長時間不動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辦公室久坐族還是長途旅行者,都應每隔一段時間起身活動一下。哪怕是站起來伸個懶腰、走幾步路,都能讓下肢血液“動”起來。比如,辦公室白領可以設置一個鬧鐘,每小時起身活動5-10分鐘,告別久坐帶來的潛在風險。
2.多喝水,稀釋血液
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能降低血液粘度。每天飲水1500 -2000 毫升左右,讓身體保持水分平衡,就像給血液加了適量的 “稀釋劑”,讓它不會過于濃稠,減少血栓生成的可能性。
3.戒煙限酒,守護血管健康
吸煙會讓血液更 “粘”,還會損傷血管內皮;過量飲酒也會干擾血液凝固機制。所以,為了腿部靜脈健康,戒煙限酒就是給自己血管最好的“呵護”。
下肢深靜脈血栓雖然可怕,但只要我們重視起來,通過早期活動、物理預防、藥物預防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將它的威脅降到最低。無論是正在康復中的患者,還是普通大眾,守護好我們的腿部“靜脈之河”,讓血液暢通無阻,才能擁抱健康的生活。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或癥狀,及時就醫咨詢,讓專業醫生為您的血管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