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醫院就醫的患者,經常會有這樣一種經歷---同一種疾病,A 醫生給出 A 方案,找 B 醫生又得到了 B 方案,那么到底選擇 A 還是 B 呢?向 C 醫生咨詢,結果卻得到了 C 方案。上述三種方案的差別或許很小,沒有對錯之分,但對于患者而言,依然期待有一套標準的醫療服務方案。
2017 年 8 月 16 日,國家衛生計生委臨床路徑管理工作媒體溝通會上,多位專家學者針對上述情況,對我國目前臨床路徑的進展、實施,進行了全方位的總結與探討。力求通過「最優」、「最佳」、「最合理」的醫療服務,切實讓人民群眾獲益,即最優的醫療模式、最佳的康復效果以及最合理的醫療費用。
一、什么是臨床路徑
臨床路徑是指針對某種疾病或某種手術制定的具有科學性和時間順序性的患者照顧計劃。2009 年,我國將臨床路徑作為深化醫改和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的重點任務,選擇了 112 個病種在 100 余家醫院開展了臨床路徑管理試點。
二、臨床路徑管理
臨床路徑管理作為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兼顧醫療質量管理和效率管理的現代醫療管理重要手段。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是全國臨床路徑最早開展也是入組病例范圍較廣的醫院,其依托信息系統,讓臨床路徑植根于臨床,致力于提升醫療質量,并體現大學醫院定位。
臨床路徑,需要一套規范化、科學的醫療流程。以甲狀腺腫瘤為例,對于患者,住院第一天應該做何檢查,其護理級別是什么,輔助檢查有哪些;第二天術前檢查有哪些,術前的常規護理是什么;至第三天手術日,應該做哪些護理;第四天術后的并發癥處理等,都應具有一套標準的流程,以規范醫生、護士乃至家屬的職責,從而使患者受益。
三、臨床路徑,是規范圖也是計劃表
對醫生而言,這份「規范圖」讓工作高效有保障。
對醫院和政府而言,這份「計劃表」讓醫療資源最大化。
通過實施臨床路徑,有效降低了患者住院醫療費用及縮短平均住院日,同時提高日床位使用效率,讓醫療資源最大化;而規范化的操作,也有效地降低了住院手術患者死亡率及手術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