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世界精神衛生日
1992年,世界精神病學協會(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提議將每年的10月10日定為“世界心理健康日”,又稱“世界精神衛生日”。最終由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確定,把每年的10月10日定為“世界精神衛生日”。
世界各國每年都在這一天組織視頻、熱線、講座等各式活動,提高公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分享科學有效的疾病知識,消除公眾的偏見。
我國自2000年開始,衛生部首次在世界精神衛生日組織開展大規模活動,宣傳精神衛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并保持至今。
為什么要關注精神心理健康
發病率高
美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曾有文章指出,社會愈富裕,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就愈多。在物質生活普遍改善的當下,人們也就愈發的關注起心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每4個人中就有一人可能面臨精神健康的困擾,從兒童到老年,心理問題已經像感冒一樣普遍。
疾病負擔重
同時精神疾病多系慢性疾病,病程長,癥狀特殊,治療較為困難,對患者、照料者、整個家庭和社會均造成嚴重的健康和經濟負擔。其所造成的疾病負擔以間接負擔為主,往往容易被人忽視。可不少國家和地區對精神疾病的經濟負擔進行研究,卻一致地發現其經濟負擔的嚴重性。
世衛組織估計,每年約有80萬人死于自殺。在全球范圍內精神疾病所造成的負擔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癥,排在第三位。精神障礙也是中國由于殘疾造成的健康壽命損失(YLDs)的第二大原因。
診療率低
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人中,約四分之三的患者得不到任何治療。在中國只有不足6%的焦慮、抑郁、藥物濫用、癡呆癥及癲癇患者尋求過治療。
污名化嚴重
一項由世界精神病協會WPA資助的,對聯合國193個成員國法律及政策的調查顯示,在婚姻、選舉權、就業等多個領域,均存在顯著的針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視。
中國精神衛生現狀與挑戰
患病率呈上升趨勢
中國成人精神障礙的總體患病率為16.6%,且不包括兒童精神障礙及睡眠障礙;抑郁癥、焦慮障礙、老年癡呆、酒精濫用均明顯增加。
專科醫生數量不足
到2015年,中國精神科注冊醫師達到27,733人(每10萬人口2.02人),遠低于日本等發達國家。(每10萬人口中有20.1人)。到2018年底增長到約3.4萬人,其中包括很多轉崗培訓的醫生,專業訓練仍有欠缺。據估計,至少需要十萬名精神科醫生才能真正地滿足精神科的需求。美國人口不足我們的四分之一,注冊精神科醫生也有三萬多名。
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
2015 年末,我國擁有精神科床位數最高的上海 5.39 張/ 萬,與最低的西藏0.07 張/萬人相差近80倍。近一半醫療資源集中在東部,西部精神衛生從業人員明顯不足,缺乏經過訓練的醫生和護士。大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和省會城市,診療水平與發達國家可能沒有太大差別,但基層差距很大。
心理治療亟待規范
《中美移動互聯網心理健康市場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4 年中國心理健康人均花費僅是美國的 1/50。醫院里主要采用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在我國開展得非常不好,這一現象與醫保定價及倫理制度的問題等有關。中國號稱有百萬注冊的心理咨詢師,但是我們合格的、在醫院工作的臨床心理治療師應該不超過五千人。
我們能做些什么
更多關注心理健康
通過簡單的疾病科普,即可以幫助我們正視現實,擺脫對精神心理疾病的誤解。
讓我們及早意識到周圍的潛在的心理問題,更好的幫助到自己和他人。
在專業機構尋求幫助
如果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可能性,去看醫生,去看醫生,去看醫生!!
患者治療,要聽從精神科醫生的指導,每天按時服藥,不要自己任意使用,也不要自行減藥停藥。
平常心面對精神患者
絕大部分的精神障礙都是可以通過規范治療緩解癥狀,進行正常的工作學習。平常心面對疾病,保持積極心態,勇敢面對生活。減少對精神歧視,以支持患者更好的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