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巴教學醫院是南蘇丹首都醫院,常理來說首都醫院的軟硬件應該是首屈一指的,但在這里卻截然不同。醫院的分科不如國內明細,沒有獨立的消化科,沒有相關的內鏡醫生,胃鏡室的一切工作是由中國醫療隊來承擔。我們這一批醫療隊正式投入朱巴教學醫院工作前,上一隊消化科的季巍巍醫生將胃鏡室工作與我做了詳細交接,那時起我內心就“盤算”著要切實為此地的百姓“排憂解難”。
接手工作后我認真仔細檢查測試胃鏡及超聲消毒,并在內鏡索圖系統中添加了英文診斷報告的模板,為出具英文報告增加了便捷。同時詳細查閱了既往各隊完成的胃鏡檢查報告,總結來看常見內鏡診斷主要有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十二指腸息肉,食道炎,少部分的食道靜脈曲張、胃癌等,但該院暫不能獨立完善相關病理檢查。結合內科門診就診的患者來看,大多是以反酸、燒心、上腹痛、黑便等來就診,很多病人每日只進餐一次,服用抑酸藥及粘膜保護劑等癥狀可改善,停藥即病癥反復,有進一步完善胃鏡檢查的指征。
歷時兩月余,我發現現實與理想存在極大差異,工作開展的困難逐漸顯現。以往醫療隊都是免費為患者完善胃鏡檢查的,可以進一步明確病因,指導下一步治療,自今年5月底朱巴教學醫院開始收取胃鏡檢查費用,且相當昂貴,達一百多美金,絕大多數老百姓都難以承受,以致愿意胃鏡檢查的病患數銳減;另一方面吸引器故障,這無疑會影響胃鏡操作,如果不能充分吸引胃內溶液則會導致視野暴露不全,以及充氣后不能及時吸引也難免增加患者的不適感。對于胃息肉、出血、腫瘤等疾病的發現及治療來說,如果粘液過稠、胃液過多、吸引不盡亦會因為視野暴露不全而難以全面觀察,容易發生疾病遺漏及影響胃鏡常規操作和相關治療;設備和器械不全,在這里也僅能進行簡單的小息肉治療,而且息肉等治療在鉗夾過程中也可能會出血,如果出血量稍大、需要沖洗等沒有吸引也自然會增加難度及風險。
不適癥狀的持續讓患者一直倍受困擾,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經濟條件相對好一些的患者仍然要求完善胃鏡檢查明確病因,胃息肉的患者也想盡快得到治療等。沒有新的吸引器,也沒有相關設備和配件能更換,一時間也無從下手,但為了能更好、更多地解決患者的困擾,隊長、隊員們集思廣益,并積極聯系院內工程師,經反復檢測、排查后發現吸引管一段接口處老化斷裂不能正常工作,在工程師的幫助下,我們對吸引器進行調整、改造,經過多次試驗后最終決定放棄損壞的吸引管道、使用單瓶,連接胃鏡后終于有了一些吸引力,勉強可以吸引一些氣體和少量液體,對于粘稠的液體還是極其不給力,但廖勝于無吧,在不違反操作、診療原則的基礎上,日常胃鏡常規檢查及胃息肉的鉗除治療也得以順利開展。與此同時,我和耳鼻喉科許慶天醫生共同協作順利利用胃鏡完成咽喉部檢查,得益于我倆的靈機一動,就讓“電子胃鏡”搖身一變充當了一把“電子喉鏡”。不過實際操作過程起初還是有些困難的,畢竟不同內鏡操作方法和鏡頭視野還是有所區別的,但我們經過數次不懈的努力終于成功完成鏡檢,給患者找到了病因、給出有效治療方案,讓鏡子發揮了新的作用。
醫療條件有限,但我想“可能”將會無限,畢竟辦法總比困難多,希望在有限的條件下,通過我們的積極努力不斷克服困難,小小胃鏡也會盡可能地發揮作用,更好地滿足病患的需求,解決他們的困擾,實現“鏡”顯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