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華西》征文活動三等獎:敢叫日月換新天——讀《解密華西》有感
新聞來源:心血管內科 王丹 發布者:管理員 發布時間:2022-04-07 點擊量:5016次
凡是讀過武俠小說的人,都知道江湖上的高手有“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之說,其實在醫學界也流傳著“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的論調。尤記得那年疫情在武漢肆虐,“四大王炸”齊齊馳援江城,一時間民眾沸騰,媒體報導,其江湖地位可見一斑。
對于華西醫院,我們是熟悉又陌生的,“久聞大名卻無緣得見”。得益于《解秘華西》這本書,在我手不釋卷的品讀中,華西醫院那波瀾壯闊、日新月異的二十年高速發展、風雨征程之路徐徐在我的眼前展開……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華西成為業界標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環境設施老化、管理手段匱乏、學科建設滯后、職工不思進取……基本每家醫院在謀發展、求突破中會遇到的問題,華西都存在。歷史悠久如何?底蘊深厚又如何?改革的洪流滾滾而來,是揚帆起航還是折戟沉沙?每一位挾裹其中的變革者都交上了自己的答卷。
華西醫院所取得的成就無疑是輝煌的。從盆地走向海洋,從百年老院升級為醫療航母,領跑業內第一方陣。這所巨無霸醫院成長路上的每一步,都凝聚著以石院長為首的一代華西人的心血和汗水,依賴于一群華西人的開拓和創新。是的,實干與創新是石應康院長留給員工們最鮮明的兩個印象標簽,也是讀完整本書,帶給我最深刻的啟示。
創新,靠的是“敢為天下先” 的勇氣、智慧和眼界!華西的魅力和特色就在于她前無古人的管理創新:服務型管理、人力資源分層管理、科研和后勤上的集約化管理、區域協同醫療服務。“用制度規范人們的行為、用政績考核干部的能力、用激勵機制調動職工的積極性”的管理思路始終回蕩在我的腦海。而說到實干苦干,羅振宇在2019和2020年連續兩個跨年演講里都提到了一個詞:做事的人。什么叫做事的人?他給出的定義就是,他們不是在解決一個個想象中的問題,而是在回應一個個真實世界的挑戰:他們不是置身事外,指點江山,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進去,把自己變成解決問題的關鍵變量。石院長在上任之初,推出開源節流的改革舉措。面對改革的重重障礙,他踏破國內醫院設置后勤副院長的傳統,親自上陣管理后勤,推動改革,多年之后,他不再直接分管后勤工作,但是每年后勤工作總結會,他都堅持全程參加。面對人才匱乏的窘境,他力排眾議,筑巢引鳳,現如今已成為華西棟梁的多位專家都曾為他的鍥而不舍所感動。一名院長,一家醫院的掌舵人,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在最重要的位置,這不禁讓我想起我院黨委張書記的話:“醫院有醫院的事要做,科室有科室的事要做,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使命,每個人要找到自己正確的位置。”作為一名醫院臨床最基層的管理者,在全院領導干部的帶動下,我也深深的被這股實干興院的氛圍所感染,無怨無悔、毫無保留的為科室、為醫院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作為醫院一位工作近二十年的老員工,我有幸見證及參與了醫院的發展歷程,尤其是近幾年來在院黨委的領導下,醫院發展的腳步邁的更快了: 東院(秀山院區)順利開診與運行,“一院兩區”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兒科、新生兒科闊別十余年再次復建開科,醫院學科布局進一步優化;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方式,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定期來我院坐診,開設“稽慶海工作室”“李惠民工作室”,掛牌成立省內第一家“勵建安院士工作站”建設單位,全力釋放和吸收優質醫療資源,實現共贏!“醫教研”協同發展齊齊發力,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1名,新增碩士研究生導師6位;獲批省級重點研究與開發計劃項目1項,市科技計劃項目8項;榮獲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醫學賦能-領航菁英科研項目”資助1項、市級中醫專項經費項目3項。這些成績的取得是書記、院長的高瞻遠矚和正確引領的結果,是各位中層領導協同創新和精益求精的結果,是全院上下埋頭苦干和辛勤付出的結果。奮斗無止境,實干贏未來,這不正是我們醫院當下的精神寫照么?!
而我們剛剛開局的2022年,注定又是不平凡的一年:東院二期工程即將交付使用,與華西醫院聯合開展的“中層管理人員定制管理培訓”也將拉開帷幕,這些舉措必將給醫院以及我們個人的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眼看著醫院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大踏步前進,我的心中充滿期待、驕傲,萬般豪情不知如何訴說,只有這首毛主席的詩詞能夠表達一二: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